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

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追梦人,其理想信念不仅关乎到自身发展,更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、建设和改革中所孕育的先进文化,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、价值追求与精神密码。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,既是破解当代青年价值困惑的现实需要,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。因此,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,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,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:

一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,丰富教育内容

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,是确保理想信念教育 “有料可讲”“有魂可铸” 的基础。其一,利用好本土化的红色文化;高校应该积极地与本地政府合作,充分挖掘本土的红色文化,展开红色文化专题研讨会,对红色文化地点进行规划,打造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品牌,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,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。其二,利用好校园化的红色文化;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生动的教科书,红色是其中最鲜明的底色。一方面,鼓励和支持高校老师对校史文化进行深度研究与梳理,构建好分层分类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库,同时注意红色内容的时代化阐述;另一方面,组织学生参与校史的讲解,主动了解校园的历史,积极践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。其三,利用好周边的红色文化;组织学生挖掘校内校外的感人事迹,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,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。这些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红色文化资源,能减少 “距离感”,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。

二、积极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,创新教育形式

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,让红色文化资源“活”起来显得尤为重要。其一,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;思政课可采用“专题讲授+故事分享+小组探讨”模式,如围绕 “长征精神” 开设专题课,邀请老党员讲述亲历故事,组织学生讨论 “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‘不怕牺牲、百折不挠’的精神”。其二,打造“沉浸式”红色文化场景;一方面,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、红色话剧展演等,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;另一方面,利用好学校广播、专栏、宿舍楼道等空间,开设“红色故事”专栏,打造“红色文化长廊”。其三,发挥互联网的魅力,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;一方面,开发轻量化、趣味化的红色教育内容,契合大学生 “碎片化阅读” 的习惯,例如:制作一分钟红色故事短视频,用动画、漫画形式解读红色经典等;另一方面,在校园 APP、微信公众号开设 “红色问答”、“红色知识闯关” 栏目,增强互动性,也可以让学生体验“红色剧本杀”、“红色vr”等形式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主动探寻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,从旁观者变成践行者。

三、主动依托红色文化实践基地,提升教育实效

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是连接“理论认知”与“实践行动”的桥梁,避免教育假大空。其一,注重学生的研学实践;组织大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实践基地,如延安革命纪念馆、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,首先,开展 “重走长征路”“模拟游击战”“参观旧址听党课” 等活动,不再是简单的 “打卡拍照”;其次,设计配套的实践任务,如让学生记录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红色故事或者对理想信念的新思考;最后,研学结束后组织分享会,将 “所见所闻” 转化为 “所思所悟”,让大学生讲好思政课。其二,积极开展服务型实践活动,依托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所在的革命老区,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,如担任基地讲解员、为老区留守儿童开设课堂、助力当地红色文旅产业发展(如设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、拍摄宣传短视频)。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吃苦耐劳、不惧艰辛、敢想敢做的优良品质,也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,更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。

 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,绝非单一环节的简单叠加,而是资源、途径、基地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。从多元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,到立体化教育途径的创新拓展,再到实践基地的深度赋能,每一条路径都是连接红色精神与青春理想的桥梁。这不仅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校园,更让大学生在认知、体验、践行中,将理想信念化为行动自觉。未来,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,红色文化必将持续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鲜活力量,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坚定的信仰、饱满的担当,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青春华章,让红色火炬在传承中永不熄灭。

(作者:翁慧妮 单位: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资讯头条 »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