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切实培育新时代好青年,今年暑期,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“薪火下乡”实践团依托苍溪县丰富的红色资源,精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,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浸润中全面淬炼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等优良品质。
聆听川陕苏区红色故事,铸造青年有理想之魂
“有理想”是新时代好青年的政治品质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。实践团将感悟理想信念力量作为铸魂育人的首要环节。在红军渡景区,讲解员先后向团队成员娓娓讲述了“神奇的标语”“红军印”等感人肺腑的故事。这些鲜活的红色故事直击灵魂,使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: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具有不怕牺牲精神,才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。而革命先辈之所以英勇无畏、视死如归,是因为他们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,矢志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必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,才能锚定人生航向,铸就坚不可摧的理想之魂。
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创新,磨砺青年敢担当之肩
“敢担当”是新时代好青年的道德品质。只有一代代青年勇于承担对国家与社会的道德责任,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培养青年担当精神需要知行合一。团队成员不仅在考察中潜心学习革命者勇于担当的美德,而且将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作为砥砺担当的实践途径。在红军渡景区,团队成员针对“挑战杯”红色专项赛、景区管理服务及红色文创产品设计,向景区事务中心建言献策,彰显了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。在五龙镇中心小学,实践团寓教于乐,精心开展了“长征精神代代传”主题志愿宣讲活动。通过播放《金色的鱼钩》经典微动画、组织“童心绘鱼钩”创意绘画、开展红色知识趣味问答,让伟大长征精神在童真与互动中薪火相传。红色志愿宣讲活动的成功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勇于担当的主体意识。团队成员李桂荣表示:“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让我倍感开心,作为历史学专业学生,今后我将更加积极担负传播红色历史文化的责任。”
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,锤炼青年能吃苦之志
“能吃苦”是新时代好青年的生活品质。青年在生活中进行必要的吃苦训练,方能锻造过硬身心素质,从而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奠定基础。在考察苍溪红色资源过程中,同学们屡屡折服于红军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。活动最后一天,实践团决定将“重走长征路”作为淬炼吃苦意志的实践课堂。当天清晨,团队成员迎着曙光,怀着对长征精神的敬仰之情踏上漫漫征程。途中,烈日炎炎,体力渐耗。然而,没有一个人畏难不前,同学们相互扶持,分享长征途中红军将士翻山越岭、忍饥挨饿却斗志昂扬的英勇故事。最终,团队用时两个多小时,沿红军路、兰渝线徒步8公里,完成“重走长征路”任务。这段同甘共苦的长途跋涉,让青年学子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,并深刻体悟到新时代的“能吃苦”主要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意志品质。谈到这一活动,指导教师张善喜认为:“当下,极端天气频发,世界动荡不安,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吃苦准备是必要的。当然,能吃苦并非一定要吃苦,而是经过训练具备吃苦能力与强大意志,如此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。”
本次活动表明,红色文化是鲜活的育人资源,充分利用川陕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,有利于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。(四川文理学院 张善喜;本文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“川陕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”(SLQ2025SB-15)的阶段性成果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资讯头条 » 弘扬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,淬炼新时代好青年优良品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