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AI教育“长期主义”:美区科技白希峰谈新质生产力如何从青少年抓起

【导语】当AI技术深刻重塑世界,如何让下一代从被动的技术接受者转变为未来的创造者?美区科技联合创始人白希峰在接受专访时,给出了坚定而前瞻的答案:以”长期主义”深耕AI教育,让新质生产力在校园扎根。从他与神经网络的初遇,到沉浸式XR课堂的创新实践;从教育强国的使命驱动,到可迭代的整体解决方案——白希峰正带领团队将前沿科技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创新的学习体验。在这场教育变革中,孩子们不仅是AI的使用者,更将成为未来科技的驱动者。

问:您最初进入AI领域的契机是什么?为何选择将这个AI技术作为长期深耕的方向?

白希峰:很多年前了,有一次去国图(国家图书馆)的时候,当时借了本关于神经网络方面的书,回来之后仔细研读了一段时间,那应该算是最早接触这个领域。后来在清华计算机系读书期间,主攻的是大数据方向,在异构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。选择AI技术作为长期方向,一方面是长期的兴趣使然,将来的世界智能程度肯定是很高,目前只是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突破,未来几年在应用层面还会涌现出大量实用的工具和产品,并以各种交互形态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,下一代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另一方面是团队多年在AI领域的研究和积累。很幸运的,硬件的发展、算法的突破、数据的累积,量变引起质变,我们正在见证和经历又一个崭新的伟大的科技时代。我们愿意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。

问:那是什么让您最终聚焦“AI+教育”这个细分赛道?

白希峰:这可以说是“个人经历”与“行业积累”的自然叠加。我从本科就开始在校园创业,开发和运营过校园社交平台,当时京东、联想、百事可乐等都是我们的广告主;还和团中央青少年网络影视中心一起筹备创建了全国高校网络联盟。后来又做过中小学生素质筛算训练平台,所以一直没离开“校园”这个场景。

还有一点就是家庭影响,我出生在教师家庭,当时我们家就在学校院子里面,从小就耳濡目染教育的重要性,也清楚传统教育的痛点。当感到AI技术已成熟到能影响教育场景时,梦想的火花就立刻绽放了。

问:您为何将重心投向“中小学AI实验室”?这背后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,还是对教育痛点的回应?

白希峰:主要是“顺应趋势,解决痛点”吧!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《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》明确提到,近40%的核心工作技能将因AI等技术变革而重塑。十年前,AI还未进入教育体系;但十年后,AI必将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。教育本就是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。所以,教育行业必须提前布局,让孩子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驾驭”——接触AI、使用AI、热爱AI,进而打造AI、创新AI、拥抱AI。

一方面,创造力的培育不能等。很多人的创新能力在中学阶段就已萌芽,他们有改变世界的想法,却缺乏接触前沿科技的平台。我们的AI实验室就是要为他们铺就“梦想土壤”,激发他们种植一颗伟大创想的种子,让他们尽早了解科技热点,接触、使用甚至创新AI,感知新质生产力的力量。

另一方面,是为了帮孩子锚定“未来方向”。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庞杂,成年人尚且难以精准预判行业变化,更别轻易说引导孩子的职业规划了。这种迷茫感叠加学习压力,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。而AI实验室能让他们通过沉浸式体验,看到科技驱动的世界有多精彩,从而打开多元的未来想象——这是“宜疏不宜堵”的教育逻辑。那里有他们的未来,未来永远属于他们。

当然,从企业战略看,中小学生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用户。服务他们,就是提前布局未来的用户价值,这与我们的长期方向完全契合。

问:相比市场上其他教育科技产品,美区的AI实验室有哪些核心特色?

白希峰:刚才我讲到,我们的AI实验室是在校园里面让中小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主阵地。我们打造的前沿阵地可以用“多元、多维、多模”三个词来概括:

第一是多元。这是指实验室从复合利用度角度,减少投入,多元利用。以AI为轴心,辐射多领域科技内容。除了AI技术逻辑本身,我们还融入了机器人、虚拟现实、边缘计算、无人机等内容,但会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“降维适配”,避免内容过于晦涩。这样既能减少学校的重复投入,又能让孩子接触更全面的科技版图。

第二是多维。打破“听讲式”传统课堂,辅助沉浸式体验。我们引入的XR大空间技术,这是其中的差异化亮点:它不像传统VR需要依赖手柄,孩子可以在360度空间里自由探索,比如“走进”细胞内部、“置身”宇宙星空,真正实现“做中学”,而不是被动看。对于抽象的AI技术算法,比如向量机原理,“黑盒”等,采用直观的沉浸式交互体验,让这个阶段的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。

第三是多模。强调场景的扩展性与兼容性。我们会通过改造传统教室空间,短时间内就能切换“实验模式”“讨论模式”“展示模式”,这是一个多功能教室,既适配当下的AI课堂需求,也能进行美育、科普及安全教育等课程内容的开展,还能兼容未来教育场景的迭代——毕竟科技发展太快,实验室必须“面向未来”。

第四是一体。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,这是我们的特色之一。目前很多学校,尤其是二、三、四线中小学对AI这块有心力不足,这是客观情况,需要时间去对齐,所以我们提供的是一整套的包括师资内容和软硬件的打包解决方案,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课程,并且还支持面向未来的功能扩展;

第五是迭代。我们会针对各个学校做1对1 的规划和建设辅导,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。抛弃传统项目的瀑布式建设方案,转而从MVP小规模启动,按需迭代式搭建,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。将最新和最前沿的科技形态传递到中小学课堂中。

问:这样看来,布局中小学AI实验室,可以说是公司战略的“主动迭代”还是“被动适配”市场?您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?

白希峰:绝对是“主动迭代”,而且与国家战略高度同频。尤其在今年8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为中国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。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“未来导向”,要培养能适应技术变革的人才——这种需求不是市场短期催生的,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,恰好与我们的长期战略契合。

在研发过程中,整体推进比预想中顺利:一方面,今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,很多中学校长眼光长远,对新技术有热情,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;另一方面,我们的“体验式推广”也很有效,我们策划了多场“AI进校园”活动,带设备进校园让孩子、老师亲身体验,说服力很强。当然也会有阻力,比如少数学校仍然对新事物比较谨慎,我们可以对实验室进行减配,大幅降低先期投入成本,所以总体来看,“政策推力+教育需求+技术成熟”的合力,远大于阻力。

问:您预判未来1-2年,AI行业会有哪些关键突破?这会如何影响美区科技的业务?

白希峰:AI的发展一定是“技术融合”而非“单点突进”。未来1-2年,我认为两个方向会很关键:一是AIG3D“文生3D”。AI在3D内容的策划、建模、地编和编码等方面将实现突破。目前一些短剧的创作已经AI化,未来在沉浸式场景中,我们将通过AI自由创作。这会大大影响教育课堂。二是机器人和AI的协同突破。高智化机器人将出现,它不再是只能跟你对话的机器人,而是可以通过AI实现关节自控,并对外界的感知趋向于更加细腻和灵活。未来课堂离不开AI和Robot。这对于我们来讲,需要面对的技术挑战更复杂一些,跟AI相关的技术投入我们需要持续保持审慎态度,有效降低试错成本,未来一定是科技多元融合的局面,会极大促进我们的业务增长。

问:站在行业视角,您认为AI发展的最大机遇与挑战是什么?美区科技会如何应对?

白希峰: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和传统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而言,AI行业尤其是泛AI行业尚未成熟,尤其是“AI+垂直场景”的落地,比如教育、医疗、制造等,具有巨大的施展空间。对于美区科技这一技术驱动型AI主创兼应用型科技公司来说,谁能先把技术转化为“用户能感知的价值”,谁就能占得先机。

挑战则在于“趋势预判的精准度”——AI技术迭代太快,细分方向层出不穷,很容易陷入“为技术而技术”的误区。我们的应对策略很明确:一是锚定“下一代互联网”的长期方向,不追短期热点;二是小步快跑、快速试错——用最小成本测试不同场景,找到“技术与需求”的契合点;三是坚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,同时通过“无边界协作”整合外部资源,避免闭门造车。探索和创新一直是我们的强项。

问:展望未来3-5年,美区科技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?

白希峰:美丽中国,美丽校区。未来3-5年,是一个科技引领大变革的时期,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。我们的愿景可以概括为“科技赋能教育,链接未来场景”。具体有三个核心目标:第一,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研发团队,同时组建数千人规模的“无边界协作组织”——聚合行业的力量,共同推进AI教育的落地;第二,扩大场景覆盖——服务国内及周边国家5000所以上中小学校区,以及1000个以上科技文化体验园区;第三,实现规模价值——支撑亿级用户的使用需求,让泛AI应用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,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。

问: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进行AI教育普及的政策频繁下发,各级教委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,请问在AI通识课程进校园方面,您对咱们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有哪些要说的?

白希峰:国家政策前瞻性非常强。新质生产力需要匹配新质生产关系,新质生产关系又需要新质创造者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释放新生产能量,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发展,而这些新质创造者和生产者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。所以从意义上讲是非常重要的。AI既位于新质时代的需求侧,也位于供给侧。从教学方法上讲,可以由浅入深,深浅结合,从需求侧到供给侧,也可以穿插来进行,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AI知识。另外就是要理解AI的本质,如果没有上层应用的化,它本身就只是一个技术逻辑。技术和应用一定要区分清楚,这样便于理解,培养兴趣,激发同学们的更多创新创意的思维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资讯头条 » 做好AI教育“长期主义”:美区科技白希峰谈新质生产力如何从青少年抓起

赞 (0)